Leadership Speech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有關工作的意見》近日公布,對于切實解決群眾住房困難、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具有強烈指導意義。其中,加大改造力度、創新融資方式的表述引人注目。棚改再發力 啟動三年計劃意見提出,按照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部署,實施三年計劃,2015年 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住房180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戶,加大棚改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布局合理、運行安全、服務便捷。近年來,我國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共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2080萬套、農村危房1565萬戶。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王寧表示,盡管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總體來看,棚戶區改造還處在爬坡攻堅階段。特別是當前待改造的棚戶區多為基礎差、改造難度大的地塊,在創新融資機制、完善配套基礎設施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同時,農村困難群眾對改善居住條件、住上安全住房的訴求比較強烈。王寧說:“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舊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事關千百萬個住房困難家庭生活改善,是惠民生、穩增長相互促進的重大舉措,必須在已有成效基礎上邁出更大步伐。”創新融資體制機制 多渠道籌集資金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發展工程,棚戶區改造的資金來源一直備受關注,也是工作難點。據王寧介紹,僅2015年,中央已安排棚改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補助1494億元、農村危房改造補助365億元。為了確保完成新的目標任務,意見明確創新融資體制機制,提出“推動政府購買棚改服務”、“積極推廣特許經營等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多種所有制企業成為棚改實施主體”等要求。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表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棚戶區改造,意味著我國在住房保障領域正從過去較多由政府直接供給向未來更多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方向轉變。為了加大城鎮棚改力度,目前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在積極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從部分城市實踐來看,有利于縮短安置周期、節省過渡費用、滿足群眾多樣化居住需求。王寧說:“前幾年,市場上存量房源少,棚改安置住房以新建為主。去年以來,尊重棚戶區居民意愿,不少地方把存量住房轉化為安置房房源。當然,在實踐中要堅持一條原則,是實物安置還是貨幣安置,由居民自愿選擇。”強化監督檢查 加大問責力度意見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有效的督察制度。事實上,棚戶區改造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政策措施,一直是監督檢查的重點,在今年的國務院督察工作中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據了解,1 5月份,全國棚戶區改造開工264萬套;棚戶區改造已完成45%。各地棚改進度不平衡,一些地方開工率、貨幣化安置比例都較低。為確保三年計劃目標完成,意見明確指出,加大考核和問責力度,對態度不積極、工作不主動、進度緩慢、弄虛作假的單位和責任人員予以通報批評,并明確整改期限和要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飛建議,應做好資金監管工作,防止資金在籌集、管理和使用等過程中發生“跑冒滴漏”現象。
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廳長何健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它具有兩面性,利用好了就是‘寶’,處置不當便是‘害’。”那怎樣處置才恰當?何健亮出三把利劍:慧眼識“珠”、變廢為“寶”、趨利避“害”,激活垃圾正能量。慧眼識“珠”:垃圾分類生態化何健說,其實垃圾本質并不“壞”,它有許多積極因素。以國家生態示范縣德陽市羅江縣為例,該縣改變對垃圾的負印象,慧眼識“珠”,從3個方面為垃圾找回了“好”。一是從垃圾的特征中找到了良性“基因”。農村生活垃圾按特性劃分為四大類:80%的垃圾可用作生態堆肥,2%-5%的垃圾可就近填埋,3%-5%的垃圾可回收利用,只有10%-15%的垃圾需要集中處理。二是從垃圾的分類中找到了再生“資源”。按照垃圾分類模式操作,可降解的垃圾采用生物堆肥方式集中處置后,可作為果樹、農作物的有機肥料使用;可回收的垃圾依托廢品回收中心,組建再生資源回收公司,通過縣設分揀中心、鎮設站、村設點,建立起“縣—鎮—村”回收網絡;建筑垃圾則就近選擇適宜地點填埋;不可回收、不可降解的垃圾,進入垃圾中轉站集中處理。三是從垃圾的功能中找到了三大“效應”,即生態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該縣采用垃圾生態回收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實現了垃圾處理減量化、再利用,垃圾堆肥后還能產生大量的有機肥料。據測算,羅江縣每天垃圾可產生200噸有機肥,能滿足500畝農田所需肥料,產生了巨大生態效益;實現生態處理后,全縣每年可節省不少垃圾轉運費及相關人員支出費用,并可為2000多人提供就業崗位。同時,農村面貌的改善,為全縣發展鄉村旅游營造了良好的環境,為廣大群眾提供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徑,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通過建立生態處理模式,有效化解了農村垃圾運轉難題,推進了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向村、組、戶延伸。通過村民自治,群眾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得到了提升,人人成了衛生監督員,激發了社會效益。變廢為“寶”:垃圾利用資源化何健說,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目標就是變廢為寶。如何“變”?全省各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變“舊”為“新”,變“低”為“高”,變“小”為“大”。變“舊”為“新”,就是改變焚燒等陳舊處理方式,采用新的技術手段進行垃圾處理。四川國棟建設公司提供了成功樣本。四川每年秸稈、稻草產量約為4000萬噸。每到搶收季節,農民就焚燒秸稈、稻草,煙霧彌漫,對大氣造成嚴重污染,影響機場和高速公路的正常運行和通行。為了變廢為“寶”,四川國棟建設公司從美國、德國引進秸稈、稻草高密度人造纖維板生產線,每年消耗250噸秸稈、稻草,替代原木3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保護森林30多萬公頃。該公司還引進生產線,將廢料、樹皮等可燃垃圾作為燃料,再生熱能,供纖維板生產線所需能耗。按每小時焚燒樹皮180噸計算,每年可節省燃煤52560噸。變“低”為“高”,就是提高變廢為寶的質量和水平。長期以來,農村生活垃圾利用率很低,僅占總量的30%左右,而70%的可用物因利用技術能力和水平低下而“付之東流”,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銀子化成水”。宜賓市高起點、高水平建設垃圾利用設施,首創無煙垃圾焚燒發電,日處理垃圾2400噸,年發電量1.6億度,改善了環境,促進了經濟發展。變“小”為“大”,就是使“小”垃圾發揮其“大”功能、“大”效益,造福于民。瀘州市中恒節能環保建材公司“借題發揮”,利用發電廠的粉煤灰、煤渣、煤矸石等廢棄物生產的隔熱磚新型建材,成為市場炙手可熱的“寶貝”,每平方米售價160元,可消化發電廠廢物100多萬噸,實現年產值1.5億元。趨利避“害”:垃圾處理無害化何健說,傳統的生活垃圾處理辦法大都是把垃圾從城區搬到城郊,堆放起來。這樣做占地面積越來越大,不僅污染空氣和水源,還給財政造成負擔。要實現垃圾處理無害化,貴在“創新”。“創新”,體現在無害處理的科技手段上。2012年7月,由四川省自主研制的磁化低溫熱解生活垃圾處理設備,全面完成標準化在線環境檢測并投入市場。該設備減量化處理城鄉生活垃圾、醫療垃圾等效果顯著,有效解決了農村垃圾收集難、運輸費用高、處理成本高等問題,填補了對偏遠、分散和收運體系不能覆蓋的農村垃圾處理的空白。“創新”,體現在無害處理的能力提升上。一座日處理能力400噸的垃圾焚燒鍋爐的橫空出世,把垃圾無害化處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該設備由四川華西能源工業公司自主研制,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優于國家環保標準,連續運行時間長,安全性能好。“創新”,體現在無害處理的攻堅克難上。錳渣是電解錳業最大、最危險的污染源,電解金屬錳廢渣循環利用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今年2月,四川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研制成功了“電解錳廢渣無害化處理裝置”。目前,這套設備有效運行,在廢渣、尤其是在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和氨氮回收利用上獲得重大突破,這對每年要處理1.2萬噸固體廢物的四川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同時表明四川又一次搶先掌握了固體廢物處理的新技術。